收藏本站 | 设为首页
你的位置:首页 >> 社情民意
农村学校“留守孩子”教育初探
作者:蒋咏春   所属支部:中江总支

 

一、农村学校“留守孩子”现象及现状

“留守孩子”是指在农村中,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照管的孩子。这类孩子因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照顾,没有正常的约束和管教,一般都会养成自由散漫的恶习,或进网吧玩通宵游戏,或三五几个伙同一起抽烟、酗酒、赌博、打架生事。也有一些“留守孩子”患上种种心理疾病,如自暴自弃、性格孤僻、任性等。

据笔者调查,在农村学校,“留守孩子”的比例约占学校总人数的50%以上,个别地区达到60%以上。其中双亲外出的“留守孩子”约占32.6%,单亲外出的“留守孩子”约占67.4%。因此,农村学校对“留守孩子”的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,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。

二、农村学校“留守孩子”教育面临的困难

1.管理难  农村学校的“留守孩子”由于父母长年不在家,想要钱父母就寄钱,这些孩子拿到钱后,想买什么就买什么。加之爷爷奶奶或亲好友对其溺爱放纵、百依百顺,也导致这些“留守孩子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学校实施的正面教育对其根本不起作用。如果稍稍严厉一点,就会导致学生流失或这些孩子远走他乡,令教师担忧,学校担忧。

2.监护难  “留守孩子”的监护人一般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,也有个别是亲朋好友。许多时候,这些“留守孩子”对其监护人都不太卖帐或不服其管教。而这些监护人也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而不敢放手去管教。在他们的心理更存在一种“管得好,他父母就高兴;管得不好,他父母就怨恨”的矛盾情绪,从而造成“留守孩子”的监护人名存实亡。

3.沟通难  许多“留守孩子”或多或少都会性格怪僻,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。当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,老师或监护人很难从他们口中得到真实的信息,或者有的“留守孩子”根本就不愿意与任何人沟通。此外,教师与这些“留守孩子”的父母要想沟通也很困难,许多父母外出,甚至连孩子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打工,电话联系就更是无从谈起。

4.安全难  安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非常关注的话题,然而,对“留守孩子”的安全教育更是难上加难。这些“留守孩子”由于缺乏监护,不易沟通,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比如私自下河下塘洗澡、打架斗殴等。有的“留守孩子”还由于思想单纯,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,去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。有的女生还会受到一些不应有的威胁等等。

三、农村学校“留守孩子”教育的方法

1.建立建全“留守孩子”档案  农村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认真摸清“留守孩子”实数,建立建全“留守孩子”档案,其内容包括“留守孩子”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家庭住址、身体状况、家长姓名及其打工地址、监护人姓名及其住址、电话号码、出现的主要问题等等。使任何人一拿到档案,就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,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。

2.加强“留守孩子”的心理健康教育  农村学校的老师,特别是班主任,应想方设法与“留守孩子”进行思想沟通,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,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,开展心理教育讲座,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等。或者多与“留守孩子”交朋友,让他们有地方倾诉烦恼或想法,从而使“留守孩子”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,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。

3.改变教学方法,减轻“留守孩子”的课业负担  教师应多激发“留守孩子”的各种兴趣,注重因材施教,发挥他们的特长,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,不要让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桎梏套住他们的颈脖。

4.建立“留守孩子”应急措施  农村学校应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“留守孩子”应急措施,当“留守孩子”出现什么突发事件时,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应在5分钟内向学校反应,然后通知监护人或父母,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,以使整个教育系统都来关注“留守孩子”的教育。

5.注重加强与监护人(或父母)、村社、乡镇的合作  “留守孩子”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。学校应积极与村社、乡镇合作,齐抓共管,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气氛,使监护人能正常发挥其监护人的作用,让全社会都为下一代的正常成长献计出力。那么,对“留守孩子”的教育就一定能步入正确的轨道。

总之,农村学校“留守孩子”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,希望政府、社会和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,为教育服务。

 

 

 

上一篇: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伪高科技产品监管的建议
下一篇:关于细化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工作方案的建议
时间:2019/7/3 10:35:04      阅读:690 次
 
 
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
版权所有: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| 网站管理
地址: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    电话:0838-2502193
蜀ICP备09010103号-1